井陘拉花類屬北方秧歌,起源于明清,產生并流傳于河北省井陘縣境內,源于民間節日、廟會、慶典、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,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井陘拉花經過多次挖掘、整理、發展,享譽國內外。 2006年5月20日,井陘拉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拉花道具繁多,多是流傳在民間舞蹈中通用的道具,如彩絹、彩扇、傘、鞭、太平板等。在此基礎上各種拉花均根據自身的需要而增設。
井陘拉花有其顯著的藝術特色,以"擰肩"、"翻腕"、"扭臂"、"吸腿"、"撇腳"等動作為主要舞蹈動律,以"花瓶"、"花傘"、"彩扇"、"霸王鞭"、"太平板"等為主要表演道具,加之可稱為獨立樂種的拉花音樂伴奏,形成剛柔并濟,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特色,擅于表現悲壯、凄婉、眷戀、歡悅等情緒。
井陘拉花是一種不受場地限制,即可街頭、場院演出,也可登臺獻技,時間可長可短的群舞。
演出方式可分為兩種,一種是行進中的演出,稱為"過街",這種表演因受行進的局限,僅能用"一根鞭"、"二龍并進"等簡單的隊形,無法追求舞蹈的完整性,但有因地制宜的特點,此一般在參加"拉會"和"踩街"時采用。另一種為場地演出,其隊形多變,能充分發揮演員的表演技能,而且演出完整。參加演出的演員,一般為六的倍數,大規模的拉花隊伍如18人拉花、36人拉花、60人拉花和102人拉花等都是繼承了拉花的這一特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