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地產活動嫁接高端資源:南北朝石刻佛像展覽租賃
中國佛教造像藝術史上,最為輝煌、被稱作巔峰時期的是公元5-9世紀的南北朝晚期至唐代,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使中國成為繼古希臘、羅馬之后世界雕塑藝術的一大中心。
南北朝晚期佛教造像藝術特別注重神韻,突出人物形象的內在價值和精神。被塑造的對象威嚴莊重,沒有人間喜怒哀樂,給人以高深莫測之感。在佛像造型由北魏的秀骨清像轉為豐滿圓潤之后,產生了大批身圓如柱、薄衣貼體的新式佛像,此次展出的佛像正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。
因千百年來的風雨兵亂,特別是以“三武滅佛”為代表的歷史上多次“毀佛”,石窟佛像多有毀壞,原本供奉在寺廟及殿堂內的單體石佛像更罕見完整者。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的石刻佛像,大都十分完整,有的甚至未見任何殘損,有的表面貼金彩繪仍大部分保存下來,這些都被視作奇跡。
南北朝石刻佛像展數量共14件
文物名稱:
貼金彩繪佛三尊造像
藏品號:SX002
時代:北魏
簡介:佛三尊造像,通高82 厘米,佛高50厘米,石灰石質北魏(公元386-534年)背屏式造像正面雕一佛二菩薩像。佛像居中,高肉髻,面相渾圓,雙眼細長,微睜,作下視狀,嘴呈半月形,嘴角上翹,露出微笑。佛外披袒右式袈裟,雙手施禪定印,露右足。兩側侍菩薩形體,較佛要小。菩薩頭后有桃尖形頭光,頭戴三葉蓮花寶冠,跣足立于仰蓮臺上。佛像背光外緣為火焰紋,內為化佛紋帶,內緣為九瓣寶裝蓮瓣,佛身體兩側為三層火焰紋。背屏背面上部雕雙龍,下有4行23個圓拱形龕,龕內雕立佛及結跏趺坐像。因其時代早,佛的面容保留了較多異域的特點,雙目細長直達鬢角,更具特色。通體雕刻十分精細,特別是表情刻畫生動入微,為同時期佛造像中的佳作。同樣難得的是,造像本身保存基本完好,佛的面部及身體裸露部分的貼金仍有部分遺存,極為罕見。
文物名稱:
貼金彩繪菩薩立像
藏品號:SX006
時代:北齊至隋
簡介: 貼金彩繪菩薩立像,通高122厘米,菩薩高98厘米,石灰石質, 北齊至隋(公元550-617年)菩薩面露微笑,鼻略短而寬,面容圓渾,使整體容貌似童子一般。右手前舉如佛般施無畏印相,左手下垂提一桃形物。頭戴五瓣花冠,冠正面中間坐一化生,兩側垂繒帶。裸上身,披天衣,項圈寬大分出格飾,中垂一串寶珠。天衣與瓔珞華繩相重合,交于腹前珠嚴處。通體雕飾精細,華麗而美觀。
文物名稱:
漢白玉思惟菩薩像
藏品號:SX009
時代:唐
簡介:漢白玉思惟菩薩像,通高46厘米,1972年 陜西隴縣火燒寨唐代寺院遺址出土 漢白玉質 唐代(公元618-907年)這尊菩薩像的出土地點是當年唐代皇帝的家廟所在,很可能當年為唐代皇帝奉祀所專用。菩薩坐在圓形高座之上,左腿翹起,上支左臂,左手支面頰,右手搭在右腿之上。雙眼微閉,眼瞼下垂,正陷入深思之中。將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思維的場面表現得淋漓盡致。菩薩形體肥碩豐滿,具有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特點,代表了當時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。
文物名稱:
菩薩立像
藏品號:SX040
時代:東魏
簡介:菩薩立像,通高128厘米,菩薩高105厘米 石灰石質 北齊至隋(公元550-617年)在“滅佛”之時,這尊圓雕菩薩像曾被砸毀成九大塊及若干小塊,隨后被深深掩埋。在地下隱藏了千余年之后,這尊菩薩像得以重光,僅左肩上的圓餅形飾缺失,堪稱人間奇跡。
菩薩頭戴三瓣花冠,面相方圓,眉如彎月且微微上挑,杏核眼,鼻梁挺直,嘴巴寬窄適中,下頷短而圓潤。與其他菩薩相比,這尊菩薩雙顴頗顯突出,故面容更顯喜慶氣氛。菩薩頸下佩項圈,長長的飾帶從圓餅形裝飾處垂下,再搭在手肘上。穗狀瓔珞從頭繞雙肩垂搭于腹部,交結于圓壁裝飾物上再下垂于膝。菩薩通體佩飾十分繁雜華麗,工藝精美,為中國早期石刻菩薩像中難得的精品。
佛教是一種文化,佛像藝術史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由印度傳入我國后的兩千年里不斷地與我國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,形成了我們過自己的藝術形式。
房地產活動嫁接高端資源:南北朝石刻佛像展覽租賃
正九策劃傳媒專注于江西地區活動策劃執行,因為我們最專業!
【聯系電話:13755610679 小文 QQ:3448388645 微信mr9wen】
|